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诗人不与时人争 ——兼译介四首英美诗

来源:艺术大观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11:5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而诗人则不然。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虽知“心为形役”,却不愿与时人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而诗人则不然。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虽知“心为形役”,却不愿与时人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羞与时人同”,“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他自比高飞的孤凤,不与鸡鹜争食。于是招来“时人见我恒殊调,见我大言皆冷笑”的遭遇,甚至杜甫担心李哥“世人皆欲杀”啊。但李白虽然行路难,仍“不屈己,不干人”,并豪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英国诗人W·S·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 1774-1864)看透人生,看穿生死,热爱大自然和艺术,追求淡泊与宁静,不屑与人争斗狗苟蝇营。1850年75岁时,他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原诗每行为抑扬格十音节五音步,韵式为英诗常见的abab。笔者译文每行为十一字五顿,韵式为汉诗常见的aaba。

拙译如下:

我不与人争,与谁争都不值;大自然我最爱,艺术乃其次。

我搓手取暖于生命之火前,火渐熄,是我准备离去之时。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深知人性险恶:欲望似火,仇恨如冰,二者均可毁灭一切(见其诗《火与冰》Fire And Ice)。他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见其诗《未选之路》The Road Not Taken),那就是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的诗歌之路[2]。他的诗语言朴实而意境优美,与人无争,志在远方,如《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原诗每行为抑扬格八音节四音步,韵式前三节,每节均为aaba,第四节为aaaa。笔者译文为五言诗,韵式为abab ,abcb,第四节为aaba。拙译如下:

林主我认识,其家在远村;不知我来此,观赏雪满林。

小马觉得怪,荒野无人烟,黑夜何来此,树林冰湖间。

马儿摇佩铃,问我是否错,但闻风飒飒,绒毛雪花落。

树林幽而美,诺言不可违,漫漫路尚遥,走完才能睡。

诗人不与时人争,因为诗人“只与快乐者为伍”(“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by Wordsworth),追寻大自然之美乐,享受“孤寂中的极乐”(“the bliss of solitude” by Wordsworth)。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隐居故乡湖区山地,讴歌湖光山色,成为著名的“湖畔诗人”(Lake Poets)三杰之一(另二杰为柯乐律治和骚塞),并于1843年继骚塞(Southey 1774--1843)之后成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

1802年4月15日,华兹华斯访友归来,与其妹多萝茜(Dorothy)偕行,沿途观赏湖光山色“……风乍起,风急波浪涌,一只小舟漂在水中央……突然,我们在水边看到了几簇水仙花,猜想是湖水把种子漂上岸,使这小小的地方发展成水仙王国。但走着走着,我们发现水仙越来越多,沿着水边湖畔有又长又宽的一大片。水仙花生长在布满苔藓的岩石间,有的头枕岩石以歇乏,更多的在扬首,在摇摆,在翩翩起舞!风掠过湖面吹向水仙,她们仿佛随风笑声朗朗,显得兴高采烈,顾盼自得,婀娜多姿!多美的水仙,多美的画面!”(原文略,见多萝茜1802年4月15日日记)两年后,1804年,华兹华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The Daffodils》[3]。

笔者译文悉遵原文,每行八字,一个字对应一个音节,韵式为ababcc。拙译如下:

湖波闪耀迎风伴舞,不及水仙舞得欢快;

与如此快乐者为伍,诗人怎能不乐开怀!

凝视—凝视—却未想到,此景给我何种珍宝。

卧榻上我心常虚空,茫然若失苦苦思索,

这水仙闪现心眼中,真是孤寂中的极乐;

此刻的我满心欢喜,和水仙一起舞不息。

诗人不与时人争,只因时人只会趋炎附势、钩心斗角、争夺名利。他们往往为一己小小私利争得天昏地暗,斗得死去活来。而诗人只会为心中的艺术而争。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伦敦有家酒馆叫“美人鱼酒店”(Mermaid Tavern),那里环境优雅,艺术氛围浓厚,是当时诗坛文苑名流荟萃之地,如“大学才子”(the University Wits),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本·琼生(Ben Jonson 1572-1637)等多会于此。他们把酒论诗,各抒己见,争论戏剧改革,争论“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争论“blank verse”(无韵诗,即剧中常用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四大才子均与莎士比亚有交集,如受教于牛津剑桥两校的才子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 1558-1592)就说莎士比亚(Shakespeare)挥舞(Shake)长矛(Spear)与他们争斗。其实莎翁从“大学才子”特别是四大才子作品中获益良多:如莎剧中多次使用的“女扮男装”术就脱胎于格林的喜剧。据说借用另一才子—来自牛津的约翰·李利(John Lily 1554-1606)的作品多达50处。而来自他校的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 1558-1594)的复仇剧深深影响了莎翁的哈姆雷特(Hamlet)。最才华横溢的大学才子是来自剑桥的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其“雄伟的诗行”(“mighty line” by Ben Jonson)最为人称道。马洛的无韵诗言简意赅、雄浑有力,把抑扬格五音步用得出神入化,成为英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格律形式。莎士比亚发扬光大之,对无韵诗的运用更是登峰造极,“从喜剧中机敏的应答到悲剧中激昂的雄辩,从短小精悍的警句到淋漓尽致的描绘”(“from comic repartee to tragic eloquence, from terse epigrams to elaborate description”)。莎士比亚还把无韵诗中的抑扬格五音步用于有韵的十四行诗中,独创了十四行诗莎士比亚韵式即abab cdcd efef gg。有别于意大利韵式和斯宾塞韵式。至于戏剧中人物性格塑造,莎士比亚对马洛从模仿戏仿到挑战并最终超越,如《威尼斯商人》夏洛克(Shylock)的典型性格完胜马洛《马尔他的犹太人》巴拉巴斯(Barabas)[4]。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qikandaodu/2021/0122/588.html



上一篇:音舞学科课程渗透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
下一篇:从患病到死亡 ——《死于威尼斯》中“疾病”

艺术大观投稿 | 艺术大观编辑部| 艺术大观版面费 | 艺术大观论文发表 | 艺术大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大观》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