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大观》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大观》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大观》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大观》刊物宗旨[05/28]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题与叙事结构的审美特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与发展,在美国文学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对西方传统文学的重大挑战。用西方的艺术思想进行分析,艺术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后现代作家打破传统的理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与发展,在美国文学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对西方传统文学的重大挑战。用西方的艺术思想进行分析,艺术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后现代作家打破传统的理念,对于以前艺术中重视的自然、理性、社会表示反对。“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现代派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同样运用。并且把现实与虚构结合,以虚实交错手法推动故事情节。整体情节相对分散,形成叙事比较开放的小说结构。
一、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荒诞、零散表达
后现代艺术,以荒诞离奇为主要特点。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看不到凸显的主体,作风肤浅真实,也不再刻意迎合历史。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总结了后现代艺术四个基本的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后现代文学作品,颠覆了西方传统价值观念,打破了长久的等级制度。人们看不到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明显的人物个性,突出的行事风格,主体成为逆反现实生活的小人物。
2.深度消失。乌托邦式美好现实,一直是现代艺术追求的完美世界,现代派作家追求终极真理,试图唤醒人们内心对于真善美追求的积极性。后现代艺术没有这种深度模式,甚至放弃这种美化的思想。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不再解释,也不再讨论什么哲理意义,只是让人体验到情节与语言的快感。
后现代主义小说,摒弃了“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于社会、道德、美学、政治等重大问题,淡薄对待,表现出的是无奈,但也是一种超脱。[1]忽视掉那些问题本身,以及对它们的关注,不再解读它们的意义。
3.历史感消失。历史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以前事物的记忆,并且表现这些记忆主体的感受、体验。现代主义艺术狂热地追求艺术深度,所以带有深深的历史意识。可是后现代意识仅仅把历史当成一种怀旧形式,并不过分追求历史内涵,展现出了迎合商业的艺术形象。
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表现与批判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世界是荒谬无序的,存在是不可认识的”。因此,对于小说的客体,比如社会、人等只是做言语描述,轻视根本因素,也不做任何评价。把这种对社会与人的思考,放在读者的思想中,反而能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关注。没有描写历史与社会,缺乏历史感,但是读者可以通过认识,知道真相并进行解读。
4.距离消失。距离,是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同样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因此,现代主义艺术作品非常重视对于距离感的描写,从而启发读者的思考,同时有意识地控制读者的思维。制造阅读与欣赏的距离,留给读者一定的艺术空间。
后现代主义小说,突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明显靠向了大众文学与“亚文学”。部分作品出于商业需求,甚至直接成为文化消费品,轻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2]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们可能感觉不到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矛盾、交替、不连贯、任意性、短路等手段,淡化了叙事的正常进程,虽然增加了读者解读的困难,但是却描述了多重时代与多个人物,拓宽了小说的叙事视野。弗雷德里可·杰姆逊教授认为,在后现代艺术作品中,主体、深度、历史感、距离的消失,从而让作品变得不再像现代主义艺术那样严肃正经,具有浓重的精神教育意味。[3]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比较通俗,启发功能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比较注重刺激人的感官,强调普通小市民的欲望。因此,表现出很强的反传统反英雄的艺术特点。
在后现代艺术作家看来,文学与艺术是对现有社会艺术的解构与解析,对于真实的生活与精神现状进行描述。因此,后现代艺术不需要传统或者存在的理论。不论是体裁还是题材,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现代主义的小说、诗歌、戏剧等许多传统体裁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叙述”本身进行改革性创新。后现代主义文学,破坏了传统文学,形成一定意义的“反文学”。
后现代主义小说,通过对幻觉、暴力、颓废、死亡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了上面的主题,实则蕴藏着渊博的哲理。表现出来的,不是小市民遥不可及的风雅文明、庄重严肃与精英意识,而是虚无主义、颓废主义、无政府主义、绝望世界观。
叙事手法上,后现代主义小说以虚构性与荒诞性为主要特征,注重艺术形式与技术创新。这种叙事无中心的结构,尽管表现得过于随意和不确定,通过这种叙事手段,把无价值东西,暴露出来给世人看,在写作与阅读中,都能获得瞬间快感。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qikandaodu/2021/0313/789.html
上一篇:艺术的自由萧乾创作心理研究
下一篇:浅谈画家吴冠中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