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大观》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大观》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大观》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大观》刊物宗旨[05/28]
「戏曲大观」京剧前后“四大须生”为何包括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四大须生” 是指 四位著名的 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在京剧史上 有 前四大须生 和 后四大须生 的说法 在前四大须生 和后四大须生中 马连良均榜上有名 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 著名京
“四大须生”
是指四位著名的
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在京剧史上
有前四大须生
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
在前四大须生
和后四大须生中
马连良均榜上有名
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
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
他们分别是: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那么,“四大须生”的称号从何而来
为何要分“前”和“后”呢
且听文旅君为您讲来
四大须生
20世纪20-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
20世纪30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谭富英崛起。20世纪40年代,余叔岩和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了和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
至此,京剧史上有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分。
余叔岩(1890-1943),又名余第祺,祖籍湖北罗田,生于北京,老生余三胜之孙,青衣余紫云之子。他曾师从于吴连奎、薛凤池、李喜瑞、姚增禄。他一度“倒仓”,嗓音变坏,不能演戏,嗓音恢复后,跟谭鑫培学过一出《战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继承谭派,又有所创新,形成唱腔刚柔相济的余派。
高庆奎(1890-1942),名镇山,字子君,清末名丑高四保之子。幼时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师从贾洪林、贾丽川等人,后得到刘鸿声、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等人指点。他广学各家,被戏称为“高杂拌”,他并不在乎。
他30岁后才唱出名气,1921年自组“庆兴社”(后改庆盛社),擅唱悲愤激昂、劲拔酣畅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气足神完,一气呵成;念白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做工深刻细致,精于表情。
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气口“满宫满调”、长腔拖板的唱法抒发人物感情,以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除了演《辕门斩子》、《斩黄袍》等,他还编演过《窃符救赵》、《史可法》、《哭秦庭》、《杨椒山参严嵩》等爱国剧,赢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庆奎”的赞誉。
言菊朋(1890-1942),名锡,蒙族。初为票友。1923年,与梅兰芳到上海演出,赢得喝彩,正式“下海”。
他师承谭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声调值,形成婉转跌宕的“言派”唱腔,与程砚秋、尚小云、杨小楼有过合作。晚年体弱,死于贫病交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由业余爱好转为专业演员。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
马连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丽新颖,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马派”,代表剧目有《十老安刘》、《串龙珠》、《春秋笔》、《将相和》、《赤壁之战》、《赵氏孤儿》等。
谭富英(1906-1977),擅长靠把戏,继承了“谭(鑫培)派”和“余(叔岩)派”的风格,并发挥自己的特长,称为“新谭派”。代表剧目有《定军山》、《空城计》、《战太平》、《击鼓骂曹》、《将相和》等。
杨宝森(1909-1958),根据自己嗓音宽厚有余而高昂不足这一特点加以变化,唱工清醇雅正,韵味朴实浓厚,做工稳健老练,称为“杨派”。代表剧目有《失空斩》、《伍子胥》、《击鼓骂曹》、《洪羊洞》、《汾河湾》等。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zonghexinwen/2020/0801/417.html
上一篇:他对生活的最初热情,始终是艺术!
下一篇:谈古论今——大观通宝筒子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