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昆曲大观: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

来源:艺术大观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24 17: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百余万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幅珍贵图片 极致呈现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

二百余万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幅珍贵图片

极致呈现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在千秋

名家推荐

蔡正仁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原上海昆剧团团长,梅花奖得主

杨守松先生跑遍了海内外,访遍了昆曲人,特别是年过古稀的昆曲名家、曲家和学者,终于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的《昆曲大观》。作家把我们这一辈昆曲人,特别是我们老师的人品和艺品记录下来了。他一边采访,一边就有人过世,就会人去楼空。杨先生用自己的精神“抢救”了历史,而这个历史全都是健在的昆曲人的“口述”,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杨凤一北方昆曲剧院院长

作者奔走于大江南北,详细记录这个时代中昆曲人所承载的昆曲。字里行间,浸透了杨先生多年来孑然奔走的艰辛,冥然写作的汗水,以及慨然而叹的泪水。这位昆曲外界人士对于昆曲深沉的使命感,令人由衷地心生敬意!杨氏四部,尤其是《昆曲大观》,在当代昆曲史上写下亮丽的一笔。杨先生身在昆曲之外,功在昆曲千秋!

吴新雷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

作家杨守松的大作《昆曲大观》计有六卷二百余万字,真是洋洋大观的煌煌巨著。内中对精彩纷呈的昆曲世界有极为生动活泼的描绘,特别是写人记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名家访谈”,是全书的重中之重!作者不辞劳苦,万里跋涉,不管炎暑高温还是寒冬腊月,四处奔走、寻访对象,足迹遍及京津、苏杭、沪宁、温州、永嘉、郴州、香港、台湾,甚至远渡重洋,到达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等地,亲自访问了海内外八十多位年逾古稀的昆曲艺术家(兼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其他文化曲人),如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计镇华、王芝泉、刘异龙、张继青、柳继雁、范继信、姚继荪、汪世瑜、沈世华、张世铮、王奉梅、侯少奎、雷子文、林媚媚、刘文华、华文漪、尹继芳等等,分地域分行当(生旦净末丑),记下了他们口述的昆曲史实。这些昆曲名家都有丰富的艺术阅历,在昆曲的旅途上历经沧桑,既有成就辉煌的荣耀,也有艺海沉浮的波折;既有欢乐,也有苦恼!许多访谈对象的采录内容涉及面甚广,包括他们的学艺过程、从业经历、舞台生活、心得体验之类,甚至还有个人见闻所及的前代艺人的掌故逸事。作者以生花妙笔予以记载,凸显了昆曲文化的绚丽和多姿多彩!这种访谈笔录工程实际上带有抢救史料的性质,趁着这一辈七十岁以上的艺术家尚在,抓紧时机,及时采写。否则岁月蹉跎,流光飞逝,人事代谢,赶之不及。掐指算来,近年中确有很多人如范继信、姚继荪等已病故谢世了,幸而作者争分夺秒地抢时间做好了访谈采写工作,胸有成竹,成稿在握!

郑培凯香港非物质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席

昆曲需要有人传承、有人表演、有人欣赏、有人研究、有人弘扬、有人传布,如此才能让这一株中华文化的琪花瑶草得以茁长复兴。守松兄坚持弘扬与传布的工作,不辞劳苦,年复一年,为民族文化的复兴竭尽全力,真是功德无量。

周秦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近十年来,昆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杨守松先生对昆曲的理解和挚爱也与日俱增。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他决定把余生全部贡献给昆曲,他甚至不再感兴趣于昆曲以外的其他事物。与此同时,他在昆曲界的人脉关系也日渐丰满,巴城老街西端的杨守松工作室醐途楼成为知名昆曲演员、曲家和学者的必经之地。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侯少奎、蔡正仁、岳美缇、王芝泉、梁谷音、汪世瑜、雷子文等人,海外知名学者白先勇、曾永义、洪惟助、郑培凯、林萃青等人先后亲临造访,“题名在竹林之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一一成为杨先生的采访对象。众说纷纭,积稿成帙,杨守松先生将其分门别类,次为六卷,题作“昆曲大观”。洋洋二百余万字,堪称当代昆曲发展口述史。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zonghexinwen/2020/0824/442.html



上一篇:大观区文化馆《云上文化活动日》——“寻找最
下一篇:艺术大观 | 我看“丑书运动”

艺术大观投稿 | 艺术大观编辑部| 艺术大观版面费 | 艺术大观论文发表 | 艺术大观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艺术大观》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