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大观》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大观》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大观》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大观》刊物宗旨[05/28]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传统文化系列教育课程之元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元宵节节日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
元宵节节日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关于元宵节来历,目前有三种说法:
西汉祀太一说
《史记。乐书》记载:汉武帝在甘泉宫设立太一神祀坛,每年正月上辛必往祭祀,祭用灯火,通宵达旦。“太一神”就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灵。后来就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东汉燃灯表佛说
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为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下令士庶家都要挂灯,以后遂成习俗,形成盛大灯节。
魏晋道教祀三元说
三元指“天、地、水”三官,是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创立时吸纳自然崇拜神灵所创造的道教的主要神灵。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宣扬,三元信仰十分盛行,出现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之说,并安排他们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降临人间,道教在这三天要举行迎神祭祀活动,后来又演变成三官的生日,这三天祭祀都有燃灯活动,遂成节日。
以上三种说法都与灯火祭神相关,由此可知元宵节与灯火祭神密切相关,这也是元宵节张灯习俗的由来。
元宵节演变发展
汉代开始正月十五燃灯,南北朝时燃灯习俗已成气候,隋朝时盛况空前,直至唐宋,元宵节盛极一时,被誉为中国“狂欢节”。
唐代,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节办的越来越豪华。取消宵禁制度,皇帝和庶民百姓都会上街观灯,出现制灯和售灯的“灯市”,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名师制作巨型灯楼,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去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描绘了上元夜观灯时的盛况,可见唐代元宵节(上元夜)已经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并正式将“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燃灯、观灯确立为法定节日和习俗延续下去。
宋代元宵节又增加了十七、十八两天,元宵节庆为五天。宋代帝王为了鼓励人们御街观灯,还规定:来观灯者赐酒一杯,既能赏玩,又有酒喝,可以想象,何乐而不为?元宵节夜晚,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奇能异术、歌舞百戏轮番上演,这时还流行放烟火,种类繁多的烟火升腾而起,呈现“火树银花,光彩照人”的瑰丽场面,一时间观者如云,热闹非凡。尤其是藏在深闺的姑娘们,元宵夜也有了走出家门观灯游玩的机会,姑娘们顾盼多姿盈盈笑语,希望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对这种意境含蓄深情的表达。
明朝朱元璋规定元宵节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张灯,直到正月十七落灯,历时十天,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举办灯会,民间仍然举办,人们观灯的热情依旧很高。直至今天,夜游观灯仍是元宵节重要的节日活动。
节日风俗
除了观灯以外,元宵节还有很多节庆活动,比如猜灯谜。猜灯谜在北宋时期开始流行,上元夜人们把谜语写在纸上,悬挂花灯上,供市民猜,“灯谜”由此而来。尤其是文人学士,爱好高雅,常常拈诗制谜,悬灯以招猜者,极富情趣和智慧,深受人们喜欢。
图片来自网络
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也是元宵节重要的节日风俗之一。舞龙灯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龙的崇拜,在节日期间舞龙灯祈求吉祥美好在汉代就有了,之后历朝历代都极为盛行。高跷属于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仅以长木缚腿行走,而且能表演舞剑、劈叉、跳凳子等动作,再加上表演者多装扮滑稽,逗人发笑,颇受民间百姓的喜爱。舞狮子起源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狮子形象威武勇猛,古人将它视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国泰民安,太平吉祥,也被称作“太平乐”。隋唐至宋,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成为元宵佳节最热闹的民俗节目。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zonghexinwen/2021/0224/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