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大观》收稿方向[05/28]
- · 《艺术大观》投稿方式[05/28]
- · 《艺术大观》征稿要求[05/28]
- · 《艺术大观》刊物宗旨[05/28]
在上海,他们致力于把“治愈”系艺术带给社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事艺术创作的,一定是职业艺术家吗? 艺术如何共享? 艺术有疗愈的功能吗? 3月27日,位于愚园路公共市集二楼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迎来名为“艺术社区 | 众:我,我们,我与我们”的
从事艺术创作的,一定是职业艺术家吗? 艺术如何共享? 艺术有疗愈的功能吗? 3月27日,位于愚园路公共市集二楼的粟上海社区美术馆迎来名为“艺术社区 | 众:我,我们,我与我们”的新展览,艺术家王忠升借这个展览抛出了 一系列问题,与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共同探讨。
展览中,王忠升通过自己原创工作坊《光芒》 以及从共享疗愈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情绪地图》和《世面》,带领参与者创作出了抽象与具象鲜明对比的三组作品。
现场,那些“看不懂的抽象作品”,由每一位参与者亲手创作而来。“从看不懂到自己也可以创作这样的作品,这一过程让每一个人在实践中获得了自己的艺术见解。”王忠升说,“或许这是不少参与者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通过一个开放性的作品,我们希望打破艺术与大众的壁垒,通过艺术来慰藉人们的心灵,发挥艺术的实际科学功能,服务于人和社区。同时,借由艺术关怀人的内心,提升幸福感,走入人的精神世界,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在艺术走入社区的这场社会文化实验中,刘海粟美术馆尝试探索艺术与社区的链接。
从去年9月开始,刘海粟美术馆与王忠升一同开展了8次共享疗愈艺术工作坊,共计32个小时、百余件作品和160余位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小至6岁儿童大至70岁的老人,举办场地从美术馆到医院,从洋房别墅再到沪漂群体的空间,来自各行各业的多样化群体参与其中。不同的工作坊从心理学的不同?度如情绪、人格和潜意识等出发,为大家带来不同创作。
本次展览的名字“众”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里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跨越时空的典故,也诠释了共享疗愈艺术的魅力。
在主办方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不是活动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艺术,体验人人都是自己所在社区的共建者,可以一起来共创身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当集体共同在自由的空间里即兴创作时,人们通过具有张力的艺术方式释放创意和灵感,一起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
未来,粟上海将走进更多的社区、公共团体,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带来公益艺术疗愈工作坊,共建更加完整和有爱的艺术社区。
本次展览由刘海粟美术馆、CREATER创邑主办,将展至4月20日。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李君娜
文章来源:《艺术大观》 网址: http://www.ysdgzz.cn/zonghexinwen/2021/0329/925.html